近年来,随着中国公民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母语是中文”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合多方观点,对母语的定义及判断标准进行探讨。母语并不仅仅取决于国籍和出生地,更重要的是关键期内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在英语环境中长大,其母语就是英语,而不是汉语。另外,母语也不是遗传的,父母说什么语言并不决定孩子的母语。在判断一个人的母语时,应考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掌握程度最好的语言。母语的获取与使用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总体来说,母语概念复杂多变,需要区分语境进行具体分析。
母语并不仅仅取决于国籍和出生地,关键期内语言环境的影响更大
关于一个人的母语,不能仅仅根据其国籍或出生地来判断。在语言学专业领域,“母语”的定义更多地强调“关键期”内语言环境的影响。根据关键期理论,婴儿出生后头几年是语言习得的敏感期和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接触使用的语言,会成为其习得最流利、掌握最好的母语。比如,一个土耳其人从小在美国长大,周围人都说英语,那么他的母语就是英语,而不是土耳其语。具体到“母语是中文”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婴儿即使父母是中国人,但出生后就被送到英语国家抚养,那么他第一句说的话也极有可能是英文,而母语也会是英语,而不是中文。可见,判断一个人母语时,生育地和血缘关系其实不太关键,最核心的应该是关键期内的语言环境。这个环境会形成强大的习得效应,主导儿童最初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成为母语。
母语不是遗传的,父母使用什么语言不决定孩子母语
关于母语,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以为母语会遗传,父母说什么语言,孩子的母语就什么语言。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后天的,不是天生的。一个婴儿出生时,大脑中并没有预存在任何语言知识,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父母说中文,但如果把婴儿置于英语环境中,他完全可以习得英语成为母语。事实上,在一个纯英语环境中,即使父母努力使用中文跟婴儿说话,也难以抵抗周围环境的影响,婴儿第一句话仍大概率是英语。可见,语言习得是后天的过程,母语的获得不是遗传,而是来自关键期语言环境的影响。判断一个人母语时,不能简单地凭父母的语言做出直接等同,应该看关键期语言环境塑造出的语言习得效果。
判断母语需考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掌握程度最好的语言
要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母语,还需要综合考虑日常生活语言使用的情况。一个人可能同时掌握多种语言,如何确定其中哪一种是母语?一般来说,使用频率最高,掌握程度最好的那种语言,往往就是母语。比如对于生活在英国的华侨,如果平时与家人朋友说汉语的时间较多,掌握程度也优于英语,那么母语还是中文,即使在英国出生长大。相反,如果该华侨儿童入托幼后,英语使用量大幅度超过中文,对英语也更加熟练,那么其母语应该视为英语。由此可见,判断母语不仅要看关键期语言环境,还需结合个人日常生活中实际语言运用情况,使用频率和掌握程度最强的语言,才能确定为母语。
母语的获取与使用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个人的母语也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母语可能会有改变。因为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两个阶段:获得期(acquire)和维持期(maintain)。获得期是指婴儿时期接触母语的过程,这时母语开始形成;维持期则是此后在母语环境中使用和维持母语的阶段。一个人在获得期学会的母语,不一定在维持期可以完全保持住。比如,一个在英国出生获得英语作为母语的华裔,如果在5岁时随父母回国定居,在中文环境中长大,他的母语可能在维持期逐渐从英语转变为中文。所以,母语既要看最初获得的语言,也要看在后续的维持中使用情况如何,不是固定不变的。判断一个人母语时,需要考虑他整个语言发展过程,不同年龄段中母语的变迁情况。
母语概念复杂多变,需要区分语境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想要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母语,是比较复杂的,需要考量关键期语言环境、日常使用情况、年龄段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因素,不能简单等同于国籍或遗传。不同的语境下,母语内涵也有所区别。例如从狭义日常口语来看,居住在英国的华人,可能口语母语是英语。但从广义书面语能力来看,其母语可能还是中文,因为这关系到其思维模式。判断母语需要因时因地制宜,区分语境具体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结论。“母语就是中文”这样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这个概念的复杂内涵。
本文通过介绍母语的判断标准,解析了“母语是中文”这个问题的复杂性。母语并不仅仅取决于国籍、族群或出生地, acquire和maintain阶段各种因素都会对母语产生影响,不同年龄段和语境下,母语也会有所变化。总之,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母语,需要综合考量关键期语言环境、日常使用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母语是中文”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籍,其内涵复杂,需要区分具体情况仔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