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选择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小孩读国际学校有诸多好处,比如可以提高孩子的英语水平,培养国际视野,增加海外留学的可能性等等。但是读国际学校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脱离中国国情,缺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本文将从适应能力和国际视野两个方面,分析小孩读国际学校的利与弊。

首先,小孩读国际学校可以提高适应能力。国际学校的教学模式不同于国内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阶段就要面对英语环境,可以提高学生适应异国文化的能力。到中学阶段,国际课程设置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适应能力。但是,如果一直在国际学校环境中学习,回到国内读大学时也可能有适应问题。

其次,国际学校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交流可以开阔视野。参加各种国际比赛也是锻炼国际视野的好机会。但是,过分强调国际视野,也可能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的学生甚至会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小孩读国际学校可以锻炼适应能力,拓宽国际视野。但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和对中国的了解。让孩子在中西文化中找到平衡,是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小学阶段国际学校利于孩子英语熟悉适应,但要防止忽视汉语能力

小学是孩子汉语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过于注重英语学习,很容易造成汉语能力的衰退。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适应国际学校的英语环境,选择从小学就上国际学校。的确,小学阶段国际学校的全英语沉浸式教学,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让孩子在语言上跟上进度,减少进入初高中后适应英语学习的困难。但是家长也需要注意,过分强调英语教学可能会影响汉语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获得存在相对平衡,如果英语获取过多,汉语获取就会相对下降。如果小学阶段忽视汉语学习,回国后阅读理解等方面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家长应该在小学阶段通过课后辅导等方式,保证孩子汉语读写能力的提高,防止日后汉语基础出现缺陷。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汉语授课比较多的国际学校,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兼顾汉语教育,让孩子在语言能力上达到平衡发展。

国际学校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灵活,可提高学生选择能力

国际学校的中学阶段通常会提供多种国际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如IB、IGCSE、AP、A-Level等,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给了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机会。相比国内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国际课程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国际学校也会鼓励学生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这种选择权的获得,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当学生自己主动规划课程时,也会对选课结果更投入和负责。此外,国际课程的评估方式通常包括过程性评估和结果评估。这样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续努力,而不是只关注最后的考试结果。这种学习方式也能锻炼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国际学校更注重英语环境适应,那么中学阶段的国际学校则通过灵活的课程设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学习能力。

国际学校可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际学校聚集了来自各国的学生,也聘请了许多不同国籍的教师。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文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每天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也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认知体验。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对世界的了解,培养世界公民意识。与本地学校相比,国际学校中的课程设置也更加国际化,涵盖全球范围的内容。比如历史课会讲述各地发展,地理课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广。这些学习内容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面。此外,国际学校还会举办各种校际交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国家的同龄人,进行语言和文化上的交流。这些直接的跨国交流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大有裨益。当学生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取得成功。

国际学校容易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导致国情认知偏差

国际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多 模仿西方国家,中文课程和中国元素并不突出。长期下来,学生很容易出现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他们吸收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西方视角,甚至会对中国社会产生一些误解。举例来说,有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中国语言的结构与特点,不能欣赏中国诗词;有的学生接触中国历史只是从西方角度描述的片段,对真实的历史背景缺乏认知;有的学生会生活中国节日时不了解节日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会造成中国国情认知的偏差。长此以往,学生的世界观容易形成一种去中国化的倾向。这对于孩子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家长需要注意通过课后补充等方式,增加学生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机会。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国文化启蒙书籍,陪伴孩子共同阅读。家长也可以带孩子参观中国历史文化遗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不忘本土文化认同。

适当保留中国文化传统学习非常必要,否则回国会不适应

一些长期在国外生活的学生,由于脱离中国语言文化环境,常常出现回国后无法适应的情况。这主要体现在:语言交流能力下降,既不太会说英语,汉语也生疏了;在社会交往方面,不了解中国的人情世故,经常犯各种社交失误;对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不理解其含义,不能融入节日氛围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长期脱离中国语言文化环境所致。如果学生从小学就进入国际学校,直到大学后才回国发展,完全是在一个西化环境中成长,这些适应问题就更严重。所以,在选择国际学校的同时,家长也要注意为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习中国语言文化。比如可以选择一部分周末发送孩子回国参加中文或文化课程学习;寒暑假回国时带孩子多接触国内生活等。适当保留一些中国文化传统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孩子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也会建立一定的文化认同感。这为他们未来回国发展打下基础,也使得回国适应的过程较为顺利。

学生应该在中西方文化中找到平衡,这需要家长引导

对于选择国际学校的家长来说,应该意识到学生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平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光有国际视野而没有文化认同感,学生的成长是不完整的。家长需要做好引导,既要打开孩子的国际视野,也要培养其本土文化认同感。比如可以鼓励孩子学习一门余下语言,既学习英语提升国际化素养,也学习中文或母语传承民族文化;在课余活动中,既可以选择一些特色国际课程,也可以选择一些中国传统艺术启蒙课程;家庭教育中融入中西方的节日文化等。当孩子在中西文化中都能找到归属感时,才会成长为立体的世界公民。最后,仍然要强调家长的引导作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孩子,区分价值观念能力还非常有限。家长需要通过 Providing Judgement 的方式,明确指出一些好与坏,避免孩子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只有当孩子能在中西文化中找到平衡,才能健康成长。

小孩读国际学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国际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国际视野等,为未来升学或工作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如果完全脱离中国国情,长期在国际环境中生活,回国后也会存在适应问题。关键是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做出选择,并且通过文化教育使孩子在中西文化中找到平衡。适当保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孩子在吸收国际新思想的同时,也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成为既具国际视野又拥有中国文化认同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