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来自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比如,清华大学公布的对外国留学生的补助达到每人每年20万元。与此同时,国内学生却面临学费上涨,奖学金少的情况。这种内外生待遇的严重失衡,引起了许多国人的不满。同时,一些留学生的不思进取、只图享受也让人反感。这样的超国民待遇,不利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也让国内学子感到失落。中国应对内外生一视同仁,提供公平教育机会。同时严格甄别留学生素质,以树立中国教育的美誉。

清华北大等高校留学生资助高达20万,内外生待遇严重失衡

近年来,中国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资助力度明显上升,清华大学公布的对外国留学生补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高达每人每年20万元。与此同时,国内学生却普遍面临学费上涨,奖学金少的局面。这种内外生资助标准差距巨大的局面,让许多学生和家长感到强烈的不公。一方面是衣食无忧、游山玩水的留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几千块钱学费而奔波劳碌的本土学子,这种反差太大,难免引发群众的强烈质疑与不满。

部分留学生只图享受,引发国人更大不满

除了资助标准的差距问题,也有部分留学生的言行举止更是雪上加霜,引发国人的公愤。有记者采访一个非洲留学生,她每年可以在中国取得20万元奖学金,利用这笔钱游历了17个国家。可见很多留学生并不注重学习,而是整日寻欢作乐。还有留学生公开表达对中国国籍的不屑,并无半点感激之情。这类留学生的所作所为,与中国学生的勤奋求学形成了鲜明对比,难免 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认为国家的优惠政策被滥用,本末倒置。

超国民待遇也难让留学生对中国产生真诚认同感

我国重金资助留学生的初衷,是希望他们毕业后能对中国有更深认识,从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但过分的超国民待遇,往往得不到留学生的真心认同。根据山东大学“学伴”事件的后续报道看,即便学校给予如此优厚的条件,也没有让相关留学生对中国产生更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相反,他们仍旧我行我素,维持本国人的社交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用金钱和优待去讨好留学生,收效甚微。

应提供内外生机会均等,严格筛选留学生

中国要树立教育大国的形象,就应该从源头抓起,在本科教育阶段给予学生(无论中外) 更公平的机会。如减轻学生负担,避免学费过剩上涨;增设奖助学金,鼓励优秀学子。同时,对外国留学生的筛选也应更为严格,衡量其真才实学而不是背景。在后续管理上,对他们的要求和督促也应加强,避免流于玩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留学生政策的正能量。

总之,中国高校应该反思当前的留学生奖助政策,实现内外生的机会均等和公平对待,同时还应该严格甄别留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素质,最大程度发挥留学生政策的正面作用,树立中国教育的国际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