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领域,大课程观和小课程观一直是议论的焦点。大课程观强调国家层面课程政策的统筹规划,而小课程观更看重课堂教学的实践运作。这两种观点各有优势,但过分偏向任一方面都会影响教育质量。理想状态是教育政策与课堂实践能够平衡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具体来说,国家课程大政方针需要为地方课程发展提供方向指引,而教师则应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学生需要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当前我国正处在推进新课改的阶段,如何处理大课程观和小课程观的关系,实现教育政策与课堂实践的有机衔接,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把握好教育政策制定与课堂教学实施之间的平衡,才能促进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

大课程观侧重顶层设计,小课程观强调基层实践

大课程观认为国家层面应对教育课程进行统一规划,提出宏观方针,以确保教育体系的系统性。这一观点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强调科学性和效率性。其理论基础在于国家代表公共利益,因此国家课程政策能够客观反映社会需求。相对而言,小课程观更看重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实践能力。这一观点在苏联较为盛行,认为课程发展应该从教学实践出发。可以看出,大课程观侧重顶层设计,小课程观强调基层实践。两者都反映了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需要辩证看待,并在实践中加以有机结合。

我国应处理好大课程观与小课程观的关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新课改的关键阶段。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不能简单套用大课程观,而应更多考虑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差异性。具体来说,国家课程政策需要为地方课程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但不应过分限制教师的自主空间。教师应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框架内,结合学生需求与学校条件,开发适合本课堂的具体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同时,教师们也应通过反馈上缴的课程实施情况,帮助优化国家层面的课程政策。通过这种双向互动,既能发挥大课程观的系统引领作用,也能实现小课程观的实践灵活性,使教育政策与课堂教学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平衡发展大课程观与小课程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大课程观与小课程观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规律的不同方面,二者并不互斥,需要在实践中加以统一。当前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教育政策与课堂实践能够良性互动,共同推动教育实现现代化。具体来说,国家课程政策应为地方与学校课程发展提供宏观方向指引,而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既能发挥政策指导作用,也能符合实际需求,使我国教育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公平,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重大关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应有之义。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大课程观与小课程观的辩证关系,坚持两者平衡发展,以推动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进步。

在教育实践中,大课程观和小课程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关键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国家课程政策与课堂教学能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既要发挥大课程观的宏观引领作用,也要发挥小课程观的基层实践作用。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