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我国也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落地实施,尤其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本文将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国际理解教育内涵: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解力

国际理解教育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联合国提出的理念,其核心在于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看出,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理解和接纳文化差异,是培养国际公民的重要途径。

国内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政策支持与实践探索并举

我国高度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地区积极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如北京市东城区研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上海市闵行区在小学阶段设置走向世界课程。在高校层面,清华大学开设共识课程,复旦大学开设世界文明课程等。可以看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呈多点开花局面,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需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系统建设。

如何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因材施教、多样联动

要有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可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因材施教,区分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设置适宜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二是采用渗透式的课程设置,而非简单增加课时,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融入现有课程;三是注重多样性,如邀请外教进课堂、开展读书会等活动形式;四是加强内涵建设,不仅传授知识也传递价值观;五是强化教学评价,检查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这样既让国际理解教育真正融入课堂,也可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综上所述,国际理解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意义重大。我国已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多点探索,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需从理念引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设,以更好地培养国际公民,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